【少更好,多留白】
对于插花艺术,如何才能更多展现其奇特之美,袁宏道显然作过深度研究与尝试,他在《瓶史·宜称》中提出了自己的美学主张:
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

| 南宋 马远 《宋帝命题册页》私人收藏
这种不拘形式束缚,取自自然、妙趣天成的美学理念,是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参差不伦,意态天然”的自然形态。插花虽好,但不能代替真正的山水之乐与花野之趣。因此,袁宏道《瓶史·小引》中特别指出:“此(插花)暂时快心事也,无狃以为常,而忘山水之乐,石公记之。凡瓶中所列品目,条列于后,与诸好事而贫者共焉。”他想要告诉其他人,插花之事可以暂时让人心情畅快,但不可以此为常态,从而忘记了进入真山真水的大快乐。他写《瓶史》,把凡是涉及瓶花的内容都列了出来,逐条叙述,是想与喜爱花木却并不富裕的人共享。在这里,袁宏道从一开始就强调了陶醉于山水之幽的重要性,只有在无法前往野外时,才暂时以插花作安慰。
《瓶史》称赞的插花形态,应该是:“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开宗明义地强调,插花不可太繁杂,也不能太稀疏单薄,花材最多选取两三种。在造型上要有高底错落,疏密浓淡,就如同画家创作那样,要有极妙的构图与布局。作为文学家的袁宏道有着出色的想象力,他要求插花与绘画一样,要有构图与布局的概念,并特别提出了“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这一观点十分的重要,它基本上主导了后世文人插花的大方向,与如今常见的繁花似锦的形态明显不同。袁宏道有七律诗《伤周生》中写道:“记得西廊香阁里,瓶花长插一枝斜。”明明白白,最好就是“一枝斜”,其实这样的思想,在宋代已见端倪,宋代方蒙仲有五绝诗《折梅》:“看梅如看画,由我不由他。千树江头少,一枝瓶里多。”连一枝都嫌多,贵在高低疏密,虚实布置。

| 南宋 马远 《宋帝命题册页》私人收藏
张谦德在《瓶花谱·插贮》中亦说:“瓶花虽忌繁冗,尤忌花瘦于瓶。须折斜欹花枝,铺撒小瓶左右,乃为得体也。瓶中插花,止可一种、两种,稍过多便冗杂可厌,独秋花不论也。”他认为瓶中插花,只能一两种,花枝稍微过多便冗杂得令人生厌,唯我秋菊可以除外。现在的花道师虽然都会翻阅《瓶史》和《瓶花谱》,但真正按照“多不过二种三种”花材去插花的人并不是很多。袁宏道和张谦德都主张将中国画的布局思想与创作技法纳入插花过程之中,力求构图简洁,花枝要少而花色清新,造型上要不拘泥形式,自然活泼、疏密有致、虚实相生、起伏有势,以再现天然意趣。

| 南宋 马远 《宋帝命题册页》私人收藏
明代的这种简约思想和审美特征一直影响到了清代的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指出:“或密或疏,或进或出,全在会心者得画意乃可。”“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强调插花数量,及其配色优雅清淡,这是清代文人的插花特点。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说: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间有一二不尽之意,言外之意”,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主张在画面上要多多留白,其他画家也持相同观点,如清代恽南田在《瓯香馆集》中说:“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中指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袁宏道要的也是这种感觉:“无花处皆成妙境”,在构图与布局上多多留白。
在袁宏道看来,花乃天地间一种慧黠之气所成,世间花木各有姿态与灵气,应尽显其风采,燕瘦环肥,各有所好。恰如西汉音乐家李延年所言:“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梅可以一枝出瓶,以观其花柯奇古,又常与虬松为友,高低盘结,相得益彰。作为插花者,应掌握不同花材的特点与情韵,贵在根据花材造型而随机造就出最佳的插花形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花木的天真之韵,并在作品中呈现出自己的审美诉求和人格情操。

| 南宋 马远 《宋帝命题册页》私人收藏
在没有花可插的时间,袁宏道在《瓶史·花目》中主张:“一室之内,荀香何粉,迭为宾客。取之虽近,终不敢滥及凡卉,就使乏花,宁贮竹柏数枝以充之。”这是说,一雅室之中要让四季花卉轮流更迭,就像家里的嘉宾轮流来访一样,如果缺少好的鲜花,就不要随便乱插,最简易的方式就是找几枝翠竹和松柏来插作。在袁宏道的美学思想中,几枝无花的翠竹和松柏要比“凡卉”高贵得多,竹有君子之风,修长挺拔,瓶中插竹,即是高士风范,也是一种隐逸文化精神的延续。枝条中有风骨,而凡卉中却有失刚毅。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能看见把翠竹作为单一花材来插作的作品了。

| 南宋 马远 《宋帝命题册页》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