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中国明代的传统文人插花——

花道宏道流相关内容和最新资讯将同时在

宏道流官网『hongdaoliu.com』、微信『宏道流』、微博『宏道流』上发布。

所有图文资料可供学术研究、学习研讨和评论分析,但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目的。

若需要在商业环境中使用宏道流图文,请与宏道流中国管理机构联系,谢谢!

关注宏道流
【花道】瓶花自清代以来的诗词记忆
来源: | 作者:pmoefaa3c | 发布时间: 2023-04-30 | 448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要:瓶花与诗词,皆是中华文化贡献给人类的明珠。在不同的时代里留下来专有的逸韵,既各具风采,也相融与共,绵延不息着植物与人的故往与新生,从未中断。有清以来的瓶花记忆不仅留存在《闲情偶寄》《扬州画舫录》《浮生六记》《红楼梦》等著述以及记录风俗的文字之中,还出现在很多读书人的诗词里。今天,选录并分析清代以来诗词当中的部分瓶花文字,希望对近四百年来的中国插花研究起到补遗之作用。

关键词:瓶花,清代以来,诗词记忆

1、 闺阁欢愁落胆瓶

文化,成就于约定成俗之间,代有承继与升华。言及清代的瓶花艺术自然离不开明代,也体现在明清易代之间的诗词当中。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启事、有组织、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闺秀诗社----蕉园诗社的女子们(其家庭男性成员好诗善咏者多与西泠诗派脉络相承),常有涉及瓶花的文字。这些基本具有血缘、地缘纽带关系的女子,包括柴静仪、林以宁、顾姒、钱凤纶、冯娴、朱柔则、毛媞、张昊、顾之琼、徐灿、姚令则、李端明、李端芳、顾长任、柴贞仪、钱静婉、张昂、陆莘行、傅静芬、张琮、顾若璞、黄智生、徐德音,洪昇的两个妹妹和其妻黄蕙,以及顾若璞的媳妇丁玉茹。当然了,随着新文献的发掘,不排除会有新的蕉园诗人显露真容。

深受政客倾轧影响的吴县支硎山人徐灿,属于“蕉园五子”(也有称“七子”)之一,曾填有《洞仙歌·梦女伴》回忆往昔生活中的瓶花场景:“见绿窗、女伴笑靥迎人,低宝髻,斜倚瓶花小儿。”

女子们对瓶花的钟情与寄寓贯穿了有清一代。比如,以诗文形式妥善化解了丈夫对贴身婢女一时冲动之举的张娴倩(庐州人),在《菩萨蛮·连城山房》里有句:“无语对瑶琴。闲花落胆瓶。”阅读全词,意指坐伴瑶琴的人岂能无情,不忍面对花终离散的一刻,女儿家将尚存的闲花野趣插入胆瓶之中,延续春天的芳华,还有眷恋春天的一腔情愫。

再比如曾任台湾兵备道的季学锦孙女季兰韵(常熟人),在《点绛唇˙瓶菊》中描述了霜菊寒香缭绕雅室的一幕:“折得霜葩,胆瓶插处寒香袭。”

清代诗词,绕不过袁枚,随园女弟子当中更不乏倾情瓶花文字的人。如浙江仁和孙云凤的惜春之情:“瓶花落,蝴蝶上帘旌。”还有盼春之念:“麝炉烟乱。烛影瓶花短。鱼雁不来消息断。”

2、多闻法理论闲瓶

清代瓶花文字当中可以见到将瓶花升华至理论层面的诗词。比如顾太清(镶蓝旗西林觉罗氏)的《木兰花慢·瓶花论》(效刘克庄体):“瓶花千百样,要好是、在人为。或冷淡相兼,疏疏密密,转侧相宜。或苍秀艳丽者,似洞天幽谷态离奇。或是粗枝大叶,恍然羽葆云旗。  铜觚瓦瓮右军持(军持,行者常备的瓶状汲水器物)。风月好良期。绝妙处微微,半窗月影,荡荡风丝。不同丁香结子,也不同红豆寄相思。那怕游蜂细蝶,任他青女封姨。”词里反映了在插花的各类器皿中以瓶为尊的认知,对植物的姿态、色泽、搭配以及空间尺度,还有瓶花与插花人和时序的关系作了解读。

顾太清的《木兰花慢·瓶花论》并非孤论,她的夫君爱新觉罗·奕绘(1799-1838年,乾隆的曾孙)也有插花的喜好,曾作有《忆江南·十九首》,从器物、陈设环境、衬垫、衬饰、审美、趣味、构图、气场、修剪、水质、养护、禁忌、清供、赏析和对待瓶花的心态,以及所插植物的寿命、姿态与品第等方面表达了其所理解的瓶花。

在这之前,吴县的张埙(1731–1789年)以词的形式总结了瓶花的要义,即《忆江南·瓶花谱十二首》,分为器、地、几、理、法、势、趣、影、伴、使、备、忌。他在小引中讲道:“伯兄岫云先生,癖嗜瓶花,凡所位置,神明无方,而大要顺乎物性,得于养生之旨。为多序次其语,俾传诸好事,与张谦德《瓶花谱》、袁宏道《瓶史》并传焉。”

应该讲,清人从美学和技艺的层面,系统亦言简意赅地论述瓶花这一艺术形式的词作,当推张埙、顾太清、奕绘三人。

而从不同物种间的性灵互动方面来阐释瓶花与人的关联,可以赏读戴享(原籍钱塘仁和,生于北京,长于奉天承德县,1691—1762?)的《瓶花》:“花是名园树上枝,折来袅袅媚春姿。如何瓶水求生活,不为深根忆别离。”站在今人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长在树上的花枝,无论身居何种环境,免不了落英入地的境遇,自然规律尔!折枝入瓶,又作何解?赏心娱人?护花惜春?修性察微?或是其他……。这瓶中天地,该是怎样的隐喻呢?许是高门名园,许是乡舍田垄,许是山野河畔……。花叶果,多为因时自落,时间久了,终如诗云“化作春泥更护花”;若是别移他处,就失去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归宿了吗?也许,这就是人有别于花的特征了。也许,瓶中的花,难逃豢养之物的命运,不如根深叶茂的树上,活得快活洒脱。除非,遇见了诚如花性的人,在彼此欣赏之中完成生命的偶遇、契合与有尊严的埋葬,更有心性之升华。

3、万般境相化瓶中

具象描述瓶花的诗词,因视野不同,落笔点也各有千秋。

“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太仓人士吴伟业(1609–1672年),其诗风被后人颂为“梅村体”,曾赠给“扬州评话”创始人一首《沁园春·赠柳敬亭》:“有美人兮,宛在中央,仙乎水哉。似藐姑神女,凌波独步,潇湘极浦,洗尽尘埃。忽遇东邻,彼姝者子,红粉胭脂靥开。须知道,是两家妆束,一种人才。  东风着意安排,蚤羯鼓催成巧样裁。岂陈王赋就,新添女伴,太真睡起,共倚香台。玉骨冰肌,艳梳浓裹,妙手黄筌未见来。霜天晚,对胆瓶双艳,点染幽斋。”词前有小注:“丁酉小春,海棠与水仙并开,王廉州为余写秋林图,初成,因取瓶花作供,辄赋此词。”词中描述了以瓶插花水仙和海棠来供画的场景,及其出神入化的想象:插在瓶中央的水仙花,如同现实中的美人置身池面中心的迷人场景,也像肤如冰雪的未嫁神女,形成如梦如幻的仙境!这神女来自哪里呢?传说中的藐姑射深山之上吗?遥远的潇湘水滨吗?总之,轻盈姿态,似穿行在急速奔流的水波之上,荡漾着一尘不染的圣洁。在其东侧则是一枝海棠花,枝上或绽放着胭脂红色的花蕊,或藏匿着渐微渐隐的花蕾,给人春光无限的希望之怀。要知道,尽管这两种花的外形不尽相同,但都属于美貌的女子一般。水仙和海棠,好像被穿越了时空的羯鼓声催促引导着裁剪在一起,达成如此巧合美妙的画卷。这也许是东风的刻意安排啦!此情此景,真若倚靠香台的杨太真,在艳梳浓裹之间安然入睡的样子。谁才能够完美地描绘玉骨冰肌的睡美人呢?也许只有新添了满意女伴的陈王曹子建的即兴之赋,或是大画家黄筌那样的妙手。不经意间,晚霞渐渐染红了尚显寒凉的初春,静坐在瓶花相衬的雅室内,怎一个幽字了得!

阳羡词派的陈维崧(1625-1682年,宜兴人),填过《朝中措·其三》:“看花常傍隔村篱,携取折枝归。沙绿胆瓶磬口,矮红棐几乌皮。  端相侧正,屏当疏密,用尽幽思。记得临行嘱汝,香绵裹好军持。”词中反映了五点认知。一是怎样取得心怡的花枝,不仅观察自己居所的植物,还会经常流连到临近村庄的树林篱舍中来找寻。再是这花枝要插在已经存世很久的铜制胆瓶里,铜瓶属于小口径,且呈现朱砂绿锈的状态了。三是放置胆瓶的矮几,由香榧木制作,泛着些许红润,为了保护矮几角部所包上的精致羊皮,也放出陈旧且亮丽的光泽。四是花枝的定型,要从多个角度反复观察主枝、侧枝、小枝、叶片、叶芽、花及花蕾、果实的长短宽窄、四面走势,并对比铜瓶以及矮几的横竖高矮尺寸,做出艺术性的评判,决定疏密取舍,然后再逐步修剪,避免一剪下去而心生追悔的情形。所思所想之劳,可不只是植物、器皿、家居陈设那么显而易见的学识,还有多年浸淫于书画墨海、青简远闻的个人修为及见识,真的不好用语言详尽描述!五是插花完毕和瓶花欣赏结束之后,一定要收拾好器具和周边环境,特别是用散发着香味的绵布包裹好铜瓶,这是保护的措施,也是尊重的态度。这第五点很有仪式感。

因科举屡试不中而常年羁旅在外的太仓小山词社词人王策(约1662--1708年),传下《祝英台近·瓶花》:“选嫣红,裁嫩绿,春色傍纤指。碧绣铜瓶,寒湛井华水。疏疏密密安排,分浓配淡,映一片、文心画理。    重位置。小窗矮几乌皮,蜻蜓翼明绮。便到飘零,也在砚池底。只愁帘外莺儿,怜伊孤冷,衔送上、隔邻浓髻。”从中可见九点心得。一是面对多彩缤纷的鲜活植物,在取舍之间百般迟疑的心态。再是流泻在纤细手指间的一抹嫩绿,最能代表春的希望。三是斑驳锈色的铜制花瓶之上,由高低错落的花枝形成疏密相谐的空间,浓淡不一的青红黄蓝焕发出自然的野趣,见证了多少春华秋实夏收冬藏呢?四是瓶花的整体视觉效果充满诗情画意,且反映了作画的道理。五是清晨取来寒冷且明澈的井水来生养所插之花,说明王策所用的井水水质非常好,这不同于有些明代插花文献中不用井水的主张。六是瓶花插好了,摆放在什么位置观赏呢?书案上?窗案前?想必像蜻蜓翅膀一般的冰裂纹窗户样式会好些,一种萦绕且隐逸的感觉,即便是透明的窗户,随着光线的折射和强弱变化,也会赏心悦目。七是在瓶花和摆放家具之间还要垫上油光泛亮的几架,以示瓶花的尊贵,彰显瓶花的美感。八是衬饰,在瓶花的旁边摆上灌了墨水的砚台,等到花儿凋谢的时候,花瓣自会飘零到案上和砚台里,怎不令人心动呢?九是及物,瓶花的美,不仅感动了人,也感动了窗外的莺儿,更不能忍见花儿孤独无助的飘零,要分享予院外的女子。末句是及物,也是怀人。

常熟孙原湘(1760 ~1829年,随园女弟子席佩兰之夫),作有很多植物方面的诗词,包括描写插花的作品,其中《供兰图·其二》:“胆瓶欲插费商量,爱好天生事审详。位置一花非草草,才人文笔佛心肠。”诗中言明,在胆瓶里插花,是一件因爱而好的雅事,要经历一番颇为缜密的思考,甚至是劳心伤神,才能获得插花过程和完成作品之后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花枝在构图中的位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绝不能草草而就。需要积累有关插花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植物自然习性,了解花木文化,了解美学范畴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要有慈悲的心怀。

孙原湘思考的“位置”,指瓶中的植物将要插在哪里;王策所指的“位置”,指插花作品摆放在哪里;二者,不一样。

4、名花名节古今融

浙西词派的朱彝尊(1629-1709年,嘉兴碧漪坊)在《迷神引·秋海棠》中倾诉了对秋海棠的不舍:“静绿蔫红看无数,点点欲含还吐。墙阴一角,绕芳花础。剩翻飞,黄衣蝶,自来去。不比春分信,晚风蘧。商略凉州,按旧歌序。  有美人兮,对此怜迟暮。丛鬓低鬟,宜簪取。余香闲掐,小瓶中,寒泉住。较垂丝匀,尤淡画难谱。凉叶空庭里,几番雨。知他芳容减,暗虫诉。 ”释意:记忆中那静谧亦柔美的秋海棠,总是带来难以割舍的美妙,还有挥之不去的清愁。不忍这秋风秋雨中的嫣然,终如春汛花海一般归于落寞,簪之在首,折之入瓶,纵使泉水寒凉,也可以延缓芳容消退的时间呐!也许是我太多情了,蝶儿蜂儿虫儿们,莫要嘲弄怜花惜玉的满腔情愫,你们不也是如此贪嗔秋海棠的风韵吗?

“楚云梦远。觅鬓底瑶肪,悄在秋苑。素萼乍攲,遮住青鸾轻扇。最怜付与红儿,只隔幔纱遥见。凉飔度,嫣然笑拈,闹扫初绾。  明河坠露分半。称香浸铜瓶,胭粉零乱。几点唾壶情泪,翠襟吹溅。倚妆静看搔头,又恐一枝敲断。丹白想,亭亭夜深自遣。”这是浙江钱塘人士厉鹗(1692–1752年)的《露华·玉簪秋海棠同置小瓶词以写之》。在中国的花木文化当中,秋海棠素以相思、苦恋、断肠为寓,在明清时代更是广为栽种(地栽和盆栽),也是常用的插花选材之一。素若白云也香氛的玉簪花和红润的秋海棠搭配在花瓶之中,幽芳亦撩人,雅俗皆能赏。

诗词记忆中同秋海棠共置一瓶的可不仅是玉簪,比如休宁籍的戴延介在《露华·白莲、秋海棠同置小瓶,以词写之》中咏道:“凌波香远。伴袅娜秋容,小住深院。瘦影亭亭,不怕泪珠红溅。素姿摇曳湖烟,未识玉阶幽怨。屏山曲,微波欲托,几时肠断。  胆瓶注水清浅。看月晓风残,啼妆犹泫。胜似泽陂墙角,开谢谁管。晕就几簇檀心,点上粉衣零乱。宵漏永、银灯照来一剪。”释意:白莲,可与湖烟漫舞,可享池塘幽静,可在庭中沉醉,化为圣洁一念。秋海棠,常居墙篱自赏,不弃沿阶苍苔,也入盆中为客,何作红泪千传?这本不相干的植物,各以独有的身姿与银灯共处在极静的长夜里,许是因为无法抗拒瓶儿雅约,被多情的剪儿请来,并与一丛,惹得晓月倾情、风儿低吟,赢来素心怜呢、士子放怀。

瓶花属于花木文化的延伸,不仅芳姿妙影,更有高洁的格调,这怎么能少得了梅仙与菊神呢?戴延介就有一阙《惜秋华·读书帷赋瓶菊》:“颤白摇红,趁疏篱、晓剪霜寒花凝。琴局笔床,雅映冷标幽韵。高低忽乱明妆,带一片、斜阳窗暝。休哂。算几番、枕秘者回瓶隐。  沅湘动新咏。且酡颜借酒,苦吟啜茗。矮几凭、温梦蝶,一双栖并。还愁碎飐西风,似醉客、惊魂无定。灯近。画秋心、素屏圆影。”词中所述的寒菊冷标、幽瓶高韵,令人止不住的心生神往:不知这起自何年的花与瓶,凝汇成的和风逸影,穿越了多少烟火俗尘,浸润了多少欢声哀鸣,温暖了多少似曾相识的过客呀!

“冬尽平芜芳草绿。开到春梅秋菊。黄白新妆束,亭亭一样人如玉。  淡月横斜疑影独。却伴晚霜高躅。风味看俱足。林逋合傍陶潜宿。”这首《惜分飞·胆瓶中梅菊》,以瓶插梅菊的雅趣,引申到梅妻鹤子的林逋(梅花男神)和耕作南山的陶渊明(菊花男神), 借以抒发一个很有志向的读书人,在王朝更迭的生存境况里独立的精神品格。作者是武进举子董元恺,受困于顺治时期赋税催缴的“奏销案”之策,被压制、断送了进取之途,余生果腹之余尽在学问之事了。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这是纳兰性德(1655-1685年,正黄旗)思念表妹的《梦江南》,苍凉凄楚间不失唯美之意:黄昏时分,天地间笼罩在望不见尽头的乌鸦群里。独自伫立在这浓烈的幕色之中,想到自小无猜的清纯表妹,即将步入暗流涌动的深宫,不觉怨从心生,叹息这无常的命中苦旅竟会降临在我那青梅竹马的玩伴身上,乃至恨意萦怀。此时此刻,表妹又会做些什么呢?也许,我这不能言明的思念,已被如鹅毛雪片似的柳絮带到了她所居住的香阁里,轻轻地吹拂着表妹插在胆瓶中的梅花。几片落在书案上的花瓣,黯然不掩鲜活,轻灵渐至沉珂,该是怎样的无助呢? 许是被同情之火燃成灰烬的一盘心字香,尚可温暖着依然跳动却倍感寒凉的这颗心。

武进的苦短才子黄景仁(1749-1783年,黄庭坚后裔),在一阙读来极不轻松的《谒金门》中赋予了瓶花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春寒中,酒也半些无用。城上苍山看似梦,风凄山欲动。 一曲小池烟冻,一树野梅香送。折到胆瓶添水供,水寒花骨痛。”这应是发生在岁末年初之际的气象。东风初现,寒飒未消,伫立城上,远望层峦,若吟欲飞,真如无法解释的梦境,多少浊酒也不能尽释一己之身无力他顾的心愁!看那弯曲的池塘已呈现出解封的状态,偶尔的腾烟凌雾送来了野外的梅香气息。实在是禁不住春的诱惑,折来一枝插入胆瓶之中,将依旧冰凉透骨的水添进瓶里,不知道,这梅花会是经历怎样的痛楚才能修炼成骄人的傲骨!生于浊世,欲恪守贤达教诲,留清白于人间,必然会备受寒凉凄楚,并忍受孤独的折磨,而后者的苦痛远胜于前者呢!古往今来,能够为坚守操守而不改言行的人,该是多么的可敬!

5、乡尘烟火寓瓶华

寄情言志,属于诗词文化的本质特征,瓶花诗词亦然如此。

在《金缕曲·前题》中,朱彝尊寄托着对故乡的眷恋:“雾雪明吟院。爱青青、秀叶低排,独呈花面。玉润金寒争怜惜,肯放风帘高卷。把十二、屏山遮断。不信江南芳草渡,傍蓬根艾底寻常见。鱼天暝,鹭翘遍。 仙姿岂上闲钗钏。便兜娘、要插兰云,未容轻剪。纵被春纤偷掐了,折送胆瓶犹恋。怕零落、国香谁管。凭仗王孙钩水墨,态疏疏密密匀深浅。须一幅,好东绢。”释意:浪迹经年,印象至深的景物还是江南的烟树渔鸥村舍山塘,就如同艾蓬般的寻常之象。每当遇见天赐的时序之美,最欢喜的事就是这时序之美飘落在女子发髻的钗钏之间,真是天上人间的相聚呢!更妙不可言的是,女子的纤纤玉手谨慎地将花枝插入胆瓶的瞬时情境,诚如我远涉江湖望断屏山之意呐!恋恋不舍之余,将这姿态怡人的画面汇入水墨绢帛,记录今时的生活逸趣,留待后人端详品味,真意境尔!

祖籍苏州的兴化人士郑夑(1693-1765年),以插花和下棋这样的生活闲趣为名,填有一阙寓指读书人生活常理的《满庭芳》(赠郭方仪):“白菜腌菹,红盐煮豆,儒家风味孤清。破瓶残酒,乱插小桃英。莫负阳春十月,且竹西村落闲行。平山上,岁寒松柏,霜里更青青。  乘除天下事,围棋一局,胜负难评。看金樽檀板,豪辈纵横。便是输他一着,又何曾着着让他赢!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释意:素菜,盐豆,一枝花入酒瓶中;小村,山花,万岁声衰风月里。普通的生活,却因那一枝乱插岁月的小花,溢出淡泊者的豁达和自信。也许,自清自守是儒门子弟的一种选择,而时序之象永远不会因人而异。要知道,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没有读书人获取功名之后的月例财物来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他们的素菜与盐豆,也要寄望风调雨顺的眷顾呐!脱离了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生活,会很失意吗?世界本就丰富多彩,华山未必一条路。君是凭真性卓才闯荡天下的行者,岂能让豪横之辈的脸色扫了浸润自身的书香与师恩。即便是迫于生计,再回锄禾挥汗、扫尘添柴或是小卖之境,靠勤劳生活,也属有为之举,不丢人!若在清贫里衷情生活的逸趣乐事,研墨练笔,健身强体,吟诗作画,插花下棋,等等,更是不负时光之举!不要为眼前的得失左右自己的心志,如同对弈一般,胜负不过一局棋而已,非是生活的全部。生为读书人,当知平日的思想和记录,才是无尚的荣光和责任,若雅兴逢时,可得聚雪煎茶之快矣!而与寻微市井或远足江湖最为密切的陪伴者,恰是一碗灯油在静夜中呼唤的光明。

 “女儿魂魄完复完,湖山秀气还复还。炉香瓶卉践复残,他生重见艰复艰。”这是龚自珍(1792-1841年,仁和人)的《己亥杂诗之194》。释意:女郎的气质像极了杭州的秀色山川。如今,她已不幸逝去,使得山川都为此哀叹而变了颜色。可她的灵魂是何等的完美无缺呢!受此感召,山川又恢复了曾经的妙不可言。炉中的熏香熄灭了,还可再燃放,却不是从前的香了;瓶里的花卉凋谢了,也能再绽放,但不再是令我魂牵梦绕的那一枝了。就如同这逝去的女郎还能再见吗?这种煎熬的心情是如此挥之不去,别是一番一期一会的情愫呢!

6、鼎革瓶花分外娇

时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瓶花,更为夺目娇艳。

南学会的倡导者之一谭嗣同(1865--1898年,原籍浏阳),填过愁怀更显豪情、壮志犹扬今时的《望海潮·自题小照》:“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波,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酒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词中浸润着一介书生浓烈的家国情怀:春梦,独吟,何以释怀?千万里江山劫难,十数年日月相随,更使我恒守己之初心。剑胆,侠骨,早入天涯。尘雨蜚言,愚风离乱,岂能阻我?先贤的故往,已浸润汗青,更有“相伴不须多”的瓶花,延续着古老的民风,寄托着读书人的风雅与孤寂、坚忍和不弃,还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家国情怀。

出生于湘潭石潭镇的农人子弟八指头陀(黄读山,自学成才的行者,约1850/1852--1912年),作有《暑月访龙潭寄禅上人》:“一瓶一钵一诗囊,十里荷花两袖香。只为多情寻故旧,禅心本不在炎凉。”从中可以品味自学成才的行者黄读山对生活的理解:风尘劳顿,无阻感受自然的美好,即便是凡如器物的瓶与钵,也具有亦俗亦雅的功能,常能激起内心深处的所思所念,化作觉醒心性的诗篇。

同属湘潭人士的袁思亮(1879--1939年)在《蝶恋花·瓶中红梅咪蕊怒发,秾丽无比》中倾吐自己理解的瓶花:“莫道相看如梦里。红萼无言,一笑千金意。怪底佳人矜薄媚。妆成刻意教回避。  帘内屏山和恨倚。帘外东风,又报新寒起。瓶盎留春无好计。分明办取伤春泪。”词中将一瓶绽放的梅花,视为久已珍藏内心的意中人,那夺人心魄的笑容,纵使无声也能激荡起千章百句的思绪。更有观赏的佳人,因自惭形秽而不敢近前仔细端详,生怕被这艳丽多姿的红蕊比了下去,又不忍就此舍去。她故作矫揉的回避,掩饰不住矜持中的顾盼、扭捏中的爱慕,倒也成一番韵味,属于梦中也未必能相见的风景了。一阵东风将帘儿微微吹起,本以为这是欢喜的春汛,莫成想却送来了丝丝寒意。颇感落寞之际,环视周边,目光与屏山重叠在了一起,刹那间,唤起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想来,古人将春色多留几日在瓶中的绝妙逸趣,也隐藏着不愿示人的泪水,借瓶插花枝舒解一二。

项城袁寒云在《洹上词·踏莎行》中直抒胸臆:“罗帏直入月无猜,瓶花开落谁怜惜?”南社成员吴梅在《雪梅香·蜡梅》里有句:“燕市应馀海王雪,猩瓶时拂水仙妆。”古之咏梅诗作多有“纸帐”“铜瓶”的描述,可为瓶插梅枝的文证。南社另一位成员郑逸梅一度将书斋称为“纸帐铜瓶室”,实为避免直接以梅字嵌入书斋名号的俗套,又暗寓永沐春色。无论沧桑何幻,身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鼎革时代,钟情于瓶花的人,其心境不乏如詹安泰在《长亭怨慢》中所言的“明媚瓶花痴对”,更有像钱钟书在《容安室休沐杂咏》中的达观自信:“积李崇桃得气先,折来芍药尚馀妍。只禁几次瓶花换,断关春光又一年。”

清代官修《古今图书集成》,在《博物汇编草木典》里收录了成书于1599年春的《瓶史》。清代可考的《瓶史》版本不少于十五个,其中一卷本不包括瓶花之宜、忌、法,有学者认为是钱伯城将这三章作为散佚之文加入的。不晚于1662年,《瓶史》传入日本,至今仍有以袁宏道为宗的宏道流花道。武昌的黄镇磐留学东瀛期间知道了瓶花与袁宏道的关系,但没有寻到《瓶史》。曾作《梦中题袁中郎<瓶史>,由平日爱慕蕴结所致,醒即追寻,略加补正,用谏同社诸君》:“风雨乾坤贮一瓶,花移几案袭芳馨。羞簪白发人垂老,高照红妆我独醒。诗爱公安空著史,术传瀛海诩专经。若知数典无忘祖,异国奇葩敢不庭。”引来林森等好友和同僚与之唱和的诗文三十余篇。后来偶得《袁中郎全集》,编印了《袁中郎瓶史·附载及题咏》,诗题:“梦中得句后,觅得《袁中郎全集》,观《瓶史》不胜狂喜,作歌纪之”,并由居正作序,其中有句:“吾侪法曹案牍劳形,苦无自遣。倘于退食之余,按《瓶史》而如法行之,焚香默坐,背尘合觉,进而悟拈花之道在是矣,岂不皆大欢喜也哉。” 三十年代的上海,《瓶史》与袁宏道的其他著作被多次刊印。

民国时期,有很多白话文章提到了瓶花,如林语堂的《袁中郎的插花名著<瓶史>》《论花与花的布置》,鲁迅在《读书忌》中也提到过《瓶史》。

7、独异之华不绝春      

自1950年代以来,瓶花续写着其独异的风骨,且伴随着举国扫盲的成就,由曾经的某类阶层专属赏玩之趣,逐渐获得公众的喜爱和研究。祖籍歙县生长于沪上的苏州人士周瘦鹃在自身实践和尊重史料的基础上,写了《插花》《再谈插花》两篇文章,以理性思维梳理、评判了前朝的插花艺术。对于古人以“品第”观念选择所插植物的思维,提出来自己的理念:“我以为插花不比盆景,选择无妨从宽,一年四季,甚么花都可采用”。他认为,属于美学范畴的插花艺术“还是少许胜于多许,太多是不适宜的”。插花的构图与色彩、选材与器物、花枝的主宾关系与藏露、衬物、摆放,应“自饶画意”,为此要“钻研画理,以求一步步精进”。如要做到师法自然,“还须多多接近大自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周瘦鹃开放自家花园,与公众分享其园艺制作的快乐,并陆续出版了植物方面的散文小品集,包括反映瓶花、盘花的文字。201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他的小品文集萃。

步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瓶花艺术随着花艺、花道概念的日渐普及和诸多以流派面貌出现的传播机构,在华人世界涌动起思想的火花。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明显增多了一种问学现象,即研究如《瓶史》这般专著和古籍里的插花文字,乃至像浪潮一般奔涌不息,并在大陆催生了流派模式的插花群体,包括中华传统插花风格和新中式风格,也进入了院校的大门。而在当代人的诗词里依旧可见性灵如故的瓶花身影,如祖籍潮州的饶宗颐在在《蝶恋花·以纸花清供戏赋》中有句“静对琼枝相尔汝,胆瓶觑面成宾主”,“词坛双碧”之一的燕南学者寇梦碧于《鹧鸪天·丁卯元日试笔》中豪言“砚冰初解瓶梅放,老笔无花也作春”。

结论

由此,当实事求是地讲,属于中华传统插花艺术的瓶花,代有气象新风,且不断将时代之意蕴注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相信,瓶花这一伟大而绝美的艺术,从未离华人远去。身为后来人,在承传瓶花艺术的过程中,切忌一叶障目误己误人,当审慎地寻微明辨以求其实,以正念弘扬瓶花这项传统文化艺术。正是:客贪草色四时真,案上流香洗旧尘。瓶里行藏犹可觅,插花当醒曲风人。

【参考文献】

[1] 欧贻宏(广东园林学会 510060),“撷得群芳萃一瓶,韦编何处问遗馨”--成书四百年的《瓶史》,广东园林,1999(1)

【作者简介】

杨卓,注册建造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栽培,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市诗词学会理事,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禅花门三级讲师,电子信箱youngyang129@163.com ,联系电话15620979210。


Copyright@2019-2025 版权所有:宏道流中国发展中心 沪ICP备XXXXXXXX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